原標題:鳥飛魚躍生態美 城在園中更宜人
共青城打造綠色生態家園“升級版”
“這些年,共青城變化真是大,路面干凈、空氣又好,出門就是公園,有甘露公園、富華公園、西湖公園、珍珠湖公園……”洪五明老人在共青城生活了30多年,對鄱陽湖畔這座城市的生態宜居新面貌深有感觸。近年來,共青城市持續優化生態質量、改善城鄉環境、提升城市能級,深入實施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行動,全力打造綠色生態家園“升級版”。短短幾年,通過優生態、補功能、顯特色,城市形態實現整體升級,為市民提供了親近自然、游憩健身、綠色出行的人居環境。
激活公共綠地空間,凸顯城在園中的綠色效應。綠色生態是共青城市的最大財富,也是這里最亮的底色。富華公園被譽為共青城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原生態休閑公園。每逢周末,這里就熱鬧非凡,市民們在這里參與各種文化體驗。同樣,甘露公園、珍珠湖公園、西湖公園等景區,也以亮麗的生態風貌吸引著大批市民前來游玩。近年來,共青城市建起了一批城市公園,讓“城市中有公園”變成“公園簇擁城市”,市民們“出門入園、抬頭見綠”。在公園建設中,該市還充分展現特有的墾荒文化,統籌規劃、同步建設公園與城市,公園服務范圍與城市建設范圍一體化、全覆蓋,繪就了一幅“園在城中、城在園中”的美麗畫卷。
打好“三大保衛戰”,實現鳥在空中的色彩效應。鄱陽湖共青城區域濕地候鳥保護區面積約5000公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組成部分,重點保護濕地生態環境及在此越冬的珍禽候鳥。共青城濕地候鳥保護區的魅力不僅限于其科研價值,天藍、水清、魚豐、鳥多構成的自然畫面,更是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教材。一直以來,共青城市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在第五屆全國綠色發展峰會上被評為“2018綠色發展示范城市”。2019年,全市萬元GDP能耗(GDP按2010年價計算)0.10噸標準煤,連續10年達到下降目標。森林覆蓋率繼續保持省級“森林城市”的標準以上,建成區綠化覆蓋率近60%。
改善湖泊生態環境,帶來魚在水中的碧水效應。今年以來,鄱陽湖進入10年禁捕期。共青城市制訂退捕禁捕補償方案并搭建再就業聯絡平臺,引導退捕漁民轉型就業,300多戶漁民“洗腳上岸”,為湖區生態“休養生息”創造了良好條件。加強湖泊管理保護,維護湖泊健康生命,共青城市還以河湖長制促進人水和諧共生。自河湖長制實施以來,該市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制訂工作方案,設立河湖長制工作曝光臺,強化湖泊保護管理。同時,該市聚力打造最美鄱湖岸線,持續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除實施東湖水系連通工程外,還建成集防洪、排澇、交通、休閑、觀光五大功能為一體的漿潭聯圩除險加固工程,開展南湖濕地保護區整改,形成“六園相連、九水相通、堤路結合、城景相融”的生態格局。2019年全年,共青城市水質總體保持良好,考核斷面水質年均值達Ⅲ類水質,博陽河等水域水質優良率100%。 ( 來源: 江西日報 記者蔣少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