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這兒仍是鋼材交易商場。深沉的工業基底、共同的地理條件,讓南來北往的鋼材企業在此摩拳擦掌。孰料商場風云突變,傳統鋼材貿易頹勢漸顯,寶山區政府于是開端籌謀轉型晉級。
不斷延伸的高速公路,縮短了交通時間,也拓寬了工業發展思路。鄭妙華,長江軟件園掌門人,曾在鋼材工業摸爬滾打多年。他在上海及周邊調研一圈后發現,這個軟件園大有文章可做。
彼時,浦東新區有張江,楊浦區有五角場,競爭者不少。但周邊靈通的高速公路體系,成了長江軟件園的重要優勢。沿著G1503繞城高速向北走,轉至滬太公路,再一路向北,直抵江蘇太倉。優勝的地理位置,讓鄭妙華信心倍增。
2014年6月24日,長江軟件園正式開園。然而在開園之初,園區入駐率不到30%。一句簡單的“門外漢”,難以描述他當時的彷徨與無法:“我是做硬件生意發家的,當時轉做軟件,幾乎是‘從零開端’。”
隔行如隔山,長江軟件園在招商過程中走過不少彎路。為引入優質企業,園區先后找了兩撥外包招商團隊。一番實驗下來,效果都不抱負。一邊是龐大的資金壓力,一邊是乏善可陳的招商成效。就這樣,園區運營方終究決定親身上陣。
在各級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的支持下,長江軟件園連續引入復控華龍、快倉智能、鑒真防務、小海龜科技、優藍世界等一批優質企業。經過多年挑選、淘汰,園區順利完成工業轉型晉級,科技型企業占到了入駐企業總數的75%以上。
入駐企業中,一大半是中小企業,乃至還有不少僅兩三個職工的初創團隊。園區定位很清晰——“構筑起熱帶雨林式的工業生態”。這意味著,園區中不僅有占據工業鏈中高端環節的龍頭企業,也有靈活多樣的中小企業,助推園區更健康發展。
曾在全國各地調研調查的鄭妙華有著切身感受。“周邊省市的中小企業對進入上海商場總有一種‘敬畏心’。”他說,不少企業覺得本身發展水平有限,因此對開拓商場躊躇不前。
為此,長江軟件園以園區入駐龍頭企業為牽引,建起一個個跨越省界的工業聯盟。特別是在經濟合作密切的長三角城市群,借由工業聯盟推動,園區主動尋覓那些能補鏈、強鏈的“小而美”企業。它們沿著一條條快速靈通的高速公路來到上海,也串起一個經濟合作密切、情感聯絡頻繁的長三角城市群。
隨著入駐企業越來越多,長江軟件園正籌劃二期項目。運營二期項目,園區仍舊從“企業視角”出發。數百套人才公寓、近萬平方米商業配套、體育文明等服務設施,幾乎都是沒什么盈利空間的“純投入”。但園區知道,只有將人才、資金、企業真正吸引集聚在這兒,構成工業鏈,才能構建起好生態,長久地留住它們。(來歷:文匯報記者王嘉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