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只崖沙燕重返“家園”
世界環境日志愿者呼吁社會關注濕地保護

圖為恢復中的崖沙燕島。

圖為崖沙燕的巢穴。(華北環境前線供圖)
“這些精靈終于回來了。”5月25日,在元氏縣槐河濕地兩個沙洲上面,近兩千只崖沙燕重返巢穴。在沙洲旁,兩個人默默地觀察著這些崖沙燕。在縱深120厘米的洞穴內,一只崖沙燕正在孵化小燕,另一只燕子則在外捕蟲,每隔十幾分鐘就會返回投喂洞里的崖沙燕。看到這些精靈依然在此“安居樂業”,沙洲旁的兩人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這處崖沙燕巢穴的恢復是當地政府和環保組織“華北環境前線”積極推進的結果,正在觀察崖沙燕活動的二人便是華北環境前線發起人高瓊和崖沙燕保護地主任邢世杰。自2018年在元氏縣槐河流域偶然發現崖沙燕巢穴后,兩年來,他們多次來到元氏縣,共在該流域的沙洲上發現了4處崖沙燕巢穴。
今年3月25日,高瓊和邢世杰在元氏縣日常巡護時,發現施工人員由于并未注意到沙洲上的孔洞是崖沙燕的巢穴,將4處崖沙燕棲息地中的兩處不慎毀壞。“每年4月中下旬崖沙燕會返回石家莊,這下它們沒了巢,可能會飛到別的地方。我們想把這些精靈留在這里。”高瓊說,為此,華北環境前線的志愿者四處奔走,緊急聯系當地政府部門。4月上旬,元氏縣有關部門通過實地勘察,確定了崖沙燕巢穴保護范圍,還豎立了幾塊非常顯眼的牌子,上面寫有“崖沙燕島”幾個大字,成群的崖沙燕在南方越冬后返回。目前,兩個沙洲周邊已經蓄水,水草開始生長,濕地正在慢慢恢復。“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5月25日,我們團隊再次去走訪時,發現沙洲上面的崖沙燕已在洞里進行孵化,精靈們回來了。”
“我在井陘農村長大,小時候經常到村旁的冶河玩水,冶河水清澈得可以直接喝。”談及為何投身公益環保事業,高瓊回憶說,每到冬天下雪的時候,四處一片白雪皚皚,只有冶河河道內,會有綠色的水草,這種場景在北方很少見到。“我就想著必須為我們生存的家園做點什么,于是萌生了做公益環保組織的想法。”
華北環境前線成立于2017年10月1日,是一支巡河護鳥的公益團隊。目前,華北環境前線在全省各地均有地級市小分隊進行一線巡護,全省共有1400余名志愿者,12支地級市小分隊。做公益少不了吃苦。去年6月,在平山縣的一次“拆網”行動中,二十多名隊員從上午9時拆到了下午3時,歷時7個小時,共拆了1500多米捕鳥網。“當時也是大熱天,我們隊員衣衫都被汗水浸透了,有的直接累得躺在了地上。”高瓊告訴記者,隊員們外出巡查時,野外沒有條件經常以泡面充饑,如果能燒火做飯,就買點土豆、白菜做成大鍋菜……苦是苦,不過,隊員們真心做公益,用愛守護動物,這也是讓高瓊感動的地方。
“最好的保護就是原生態的保護。”在冶河濕地,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它們不遠萬里來到石家莊,找到這塊地方繁衍生息,真的很不容易。”高瓊說,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來臨之際,希望更多人加入動物保護行動中,同時呼吁全社會多關注河流保護和濕地生態保護。(來源: 石家莊日報記者 劉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