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記者從寧夏回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了解到,寧夏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交易再度“擴容”。按照《自然資源部支持寧夏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意見》要求,在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前提下,寧夏通過整治荒地、閑地、廢地,騰出的建設用地可作為節余指標納入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交易,復墾耕地可申請國家跨省域統籌交易。截至目前,全區已完成增減掛鉤跨省域指標調劑6300畝。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調劑,是指在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耕地不減少的前提下,通過拆除農村地區散亂、閑置的農村居民點并復墾為農用地,將騰退建設用地節余指標調劑到經濟發達地區,同時將經濟發達地區的土地增值收益轉移到深度貧困地區。通過指標調劑,不僅能夠改善深度貧困地區農民的居住條件,增加有效耕地面積,還能獲得相應收益反哺農村,為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籌集大量資金。2018年以來,國家累計安排寧夏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出任務6300畝,可獲得幫扶資金18.9億元,截至目前,已到位資金14.697億元,按規定全部下達給同心縣、紅寺堡區、西吉縣、原州區、海原縣等5個原深度貧困縣(區),專項用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助力鄉村振興。
按照增減掛鉤政策規定,自治區9個脫貧縣區和其他縣區也可以進行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縣域調劑。去年,通過節余指標調劑,西吉縣將原農村居民點用地拆舊復墾產生的節余指標72.1927公頃調劑到靈武市用于城鎮建設后,獲得交易資金4500萬元。目前,寧夏已制定出臺《自治區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縣域調劑使用實施細則》,為健全和規范自治區內增減掛鉤節余指標交易,全面有序開展節余指標跨縣域調劑提供政策保障。
寧夏同時推進對城鄉建設用地節余指標“點對點”交易機制的探索。“在東西部對口協作幫扶機制框架下,我們正在與福建省探索建立城鄉建設用地節余指標‘點對點’交易機制,所獲收益將有效保障鄉村振興重點縣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保護修復資金需求,為先行區建設提供重要支撐。”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說。(來源:寧夏日報記者張唯)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調劑,是指在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耕地不減少的前提下,通過拆除農村地區散亂、閑置的農村居民點并復墾為農用地,將騰退建設用地節余指標調劑到經濟發達地區,同時將經濟發達地區的土地增值收益轉移到深度貧困地區。通過指標調劑,不僅能夠改善深度貧困地區農民的居住條件,增加有效耕地面積,還能獲得相應收益反哺農村,為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籌集大量資金。2018年以來,國家累計安排寧夏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出任務6300畝,可獲得幫扶資金18.9億元,截至目前,已到位資金14.697億元,按規定全部下達給同心縣、紅寺堡區、西吉縣、原州區、海原縣等5個原深度貧困縣(區),專項用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助力鄉村振興。
按照增減掛鉤政策規定,自治區9個脫貧縣區和其他縣區也可以進行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縣域調劑。去年,通過節余指標調劑,西吉縣將原農村居民點用地拆舊復墾產生的節余指標72.1927公頃調劑到靈武市用于城鎮建設后,獲得交易資金4500萬元。目前,寧夏已制定出臺《自治區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縣域調劑使用實施細則》,為健全和規范自治區內增減掛鉤節余指標交易,全面有序開展節余指標跨縣域調劑提供政策保障。
寧夏同時推進對城鄉建設用地節余指標“點對點”交易機制的探索。“在東西部對口協作幫扶機制框架下,我們正在與福建省探索建立城鄉建設用地節余指標‘點對點’交易機制,所獲收益將有效保障鄉村振興重點縣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保護修復資金需求,為先行區建設提供重要支撐。”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說。(來源:寧夏日報記者張唯)